3月5日上午9点,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李强总理在2024年工作回顾中指出,新培育一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商业航天、北斗应用、新型储能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事实上,自去年新型储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新型储能产业发展迅速。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约为“十三五”末的20倍,较2023年底增长超过130%。平均储能时长2.3小时,较2023年底增加约0.2小时。然而作为新兴产业,新型储能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亦有症结待解。为推进产业的健康发展,今年两会中,有哪些代表、委员为储能建言,又有哪些发展良策出现?全国政协委员、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进一步提升新型储能市场化运用水平,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曾毓群指出,目前国内新型储能实现规模化发展,但储能市场机制尚未形成,同时面临调用少、利用率低的问题。此前国家已针对性出台多项政策,近两年储能电站平均利用率有所提升。然而,电能量市场电价浮动区间较窄、辅助服务费用分摊机制尚未打通、新型储能容量电价实施细则尚未出台等具体问题,仍在制约储能的高水平运用。
对此,曾毓群建议进一步完善储能的市场参与和保障机制,提升新型储能的市场化运用水平,加快推动储能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在曾毓群看来,完善储能的市场参与机制,可以从电价机制、成本疏导机制和容量补偿机制三方面入手。
一是拉大峰谷价差,为储能等灵活性调节资源创造合理的盈利空间。基于现行的电价机制,扩大电能量市场交易电价的浮动范围,让电价有效反映时点电能量供求关系。二是丰富适合新型储能的辅助服务交易品种,比如增加爬坡、系统惯量等充分发挥新型储能技术特点的服务品种。并推动辅助服务费用向电力用户侧分摊,让储能成本得以合理疏导。同时,电力辅助服务应遵循“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推动所有受益主体共同分摊。三是加快出台新型储能容量电价核定规范和实施细则。短期内参照抽水蓄能和煤电,完善新型储能的容量电价机制,实现“同工同酬”,破除灵活性资源之间的不公平竞争;长期则适时向容量市场过渡,通过市场定价机制有效反映充裕性稀缺程度。全国人大代表、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推动光伏储能融合发展,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全国人大代表、天合光能董事长兼 CEO 高纪凡为本次“两会”准备了4篇议案和9篇建议,其中涵盖智能微电网、新型储能等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等议题。高纪凡强调,应大力发展新型储能,推动光伏储能与建筑、绿电、绿色算力、制氢氨醇等负荷深度结合,以构建更加稳定高效的新型电力系统。他认为,光伏市场化交易将推动储能发展,储能应在其中发挥定价作用,以提高市场灵活性和经济性。“两会”期间,高纪凡将建议推动智能微电网和新型储能发展,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同时加强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协同发展,以夯实产业竞争力。全国人大代表、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加速构建“源网荷储”协同互动的新型电力系统
刘汉元指出,可再生能源具有间歇性、波动性和季节性特点,高比例接入电网客观上加大了电力供应的保障难度。此外,我国电网的建设也滞后于可再生能源发展,输配电环节的诸多问题使得消纳问题日益凸显。加快推进电力系统转型升级,加速构建“源网荷储”协同互动的新型电力系统已迫在眉睫。一是加快特高压外送通道及跨省跨区通道建设,要加快跨省跨区输电通道建设。二是大力支持“源网荷储”项目发展,鼓励智能微网、虚拟电厂等新型示范项目的投资建设。三是加快打造我国综合储能体系,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十五五”期间,进一步推动抽水蓄能、新型储能等项目建设,加快研究制定电动汽车参与电网储能的相关配套政策,构建以抽水蓄能、新型储能为主,电动汽车等其他多种储能形式为辅的综合储能系统。四是用AI为新型电力系统赋能。加强跨领域合作与创新,推动AI技术与可再生能源、储能、电动汽车等深度融合,共同推动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全国人大代表、江苏昆仑互联新能源集团董事长刘怀平:新型储能的调节能力或是破局关键
刘怀平提出,钢铁行业需从单一能耗管理迈向系统性能源重构,新型储能的调节能力或是破局关键。他认为,尽管新型储能在钢铁行业的应用潜力巨大,但市场分割、技术适应性不足、单一收益模式等问题仍制约其推广。对此,刘怀平提出,健全市场协同机制,促进储能规模化发展。建议在国家层面推动建立跨省储能调度平台,破除行政壁垒,完善电力市场交易规则。通过政策引导形成储能资源共享网络,探索适合钢铁行业的容量补偿机制,对参与跨区域调峰的储能设施给予适度财政支持。推动技术场景适配,大力引导和发展多元化储能技术路线,以满足钢铁行业多场景及极端环境储能需求,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明确储能在能源转型中的多重价值定位,支持钢铁企业将储能设施深度嵌入钢铁企业的综合能源系统,通过与光伏风电、余热回收、氢能制备等场景的联动优化,开发动态充放电策略,提升绿电消纳与经济性空间。完善储能参与电力现货与辅助服务的交易规则,探索跨时段套利、容量租赁、调频服务等组合收益模式,允许储能资源纳入虚拟电厂聚合交易单元。同时,建议重点企业在沿海高电价区域先行建设集成化示范项目,形成可推广的商业模式经验,为完善市场机制提供实践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