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鹤滩水电站


要坚持“川渝一盘棋”,加强成渝区域协同发展,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尽快成为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要依托制造业的独特优势,积极服务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高质量对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新布局。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前瞻部署未来产业,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建富有四川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习近平

山高水长映蜀道,川流不息绘蜀情。
四川是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农业大省、资源大省,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四川考察调研,强调“四川是我国发展的战略腹地,在国家发展大局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赋予四川建设“两高地、两基地、一屏障”使命任务,要坚持“川渝一盘棋”,加强成渝区域协同发展,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尽快成为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把握战略地位和战略使命,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四川现代化建设实现良好开局,离不开强大的能源资源做“后盾”。
作为能源大省,四川水电装机、发电量居全国首位,西电东送,全国每100度水电有30度产自四川;天然气资源量、年产量领跑全国,西气东输,全国每100立方米天然气有26立方米产自四川;全国60%的核电机组、50%的大型轧钢设备和大型电站铸锻件、40%的水电机组、30%的火电机组和汽轮机均在四川制造;太阳能电池片产量占全国的1/6……
不久前,《中国能源报》记者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走进四川的能源企业、重大项目、生产一线,感受新时代治蜀兴川的创业激情和绿色动能。

成渝经济圈培育西部新增长极

大工程有力保障两地能源供应

蜀水绕巴山,川渝一家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四川现代化建设的总牵引。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要坚持‘川渝一盘棋’,加强成渝区域协同发展,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尽快成为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锚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目标,四川着力推动区域布局协调,把加快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同城化发展作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先手棋和支撑性工程。截至目前,成德眉资正由“四城”变“一圈”。
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跑出加速度。2024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联合办公室发布300个重大项目清单,项目覆盖现代基础设施、现代化产业体系、区域协同创新、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等多个领域。其中,国家天然气(页岩气)千亿立方米产能基地、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以下简称“川渝工程”)等项目的建设,将使成渝能源安全保障更坚实、能源输送“大动脉”更通畅。
川渝地区水电资源丰富,但多以点对点形式通过直流外送,无法满足两地日益增长的电力负荷需求。作为西南地区首个特高压交流工程,川渝工程起于四川省甘孜州康定市,止于重庆市铜梁区,新建四川甘孜、天府南、成都东和重庆铜梁4座特高压变电站,于2024年底投运,将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满足雅砻江、大渡河新增水电可靠送出,提升西南电网整体供电能力和运行可靠性。
在乐山井研县镇阳镇两河村,川渝工程天府南变电站四周群山起伏,绿意盎然。变电站场挖平了几座山,总挖填方量达280万立方米,大约相当于386个足球场的体积。不远处,一条条输电线路从变电站出发,延伸至天际。
“天府南变电站是川渝工程的枢纽中心,西接甘孜、北送成都东、东至重庆铜梁,处于川渝特高压交流工程Y字支撑点。”川渝工程天府南区域项目部常务副主任吉祥剑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4座变电站变电总容量达2400万千伏安,可承接川西地区清洁电力,使我国西南电网的主网架电压等级从500千伏提升到1000千伏,为加快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电力安全保障。
以特高压为代表的能源大工程连接成渝、赋能成渝,能源生产基地则进一步夯实“双城”保供基石。
西气东输、北煤南运、西电东送的重要能源枢纽节点,全国重要天然气气源地,四川省重要煤炭生产基地、水能资源开发富集区和“风光”资源开发潜力区……被称为“川北门户、蜀道咽喉”的四川广元,当前正聚力建设成渝地区能源安全保障基地,全方位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腹地建设。
位于广元市利州区宝轮镇清江石羊工业园区的中煤广元煤电一体化项目现场,塔吊林立,施工车辆来回穿梭,工程建设如火如荼。该项目规划建设200万千瓦高效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投产后年发电量预计90亿千瓦时,同时计划建成静态储备煤炭120万吨、年流通规模1000万吨的煤炭储备基地,新建2座条形储煤场,配套建设煤炭运输系统快速装车系统、封闭式煤场带式运输系统等设施设备。
作为成渝地区能源安全保障基地,广元构建区域综合能源配置枢纽和区域能源产业发展新高地的蓝图已经铺展。

科技创新推动智造出实效

让“老底子”焕发新活力

作为科教资源大省,四川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能源装备制造业成绩亮眼——
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国和一号”核电汽轮发电机组、世界最高海拔风电机组、世界最长海上风电叶片、世界最大单机容量海上风电机组、世界最大1000兆瓦白鹤滩水电机组、亚洲首台大陆科学钻探钻机“地壳一号”万米钻机、世界首个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空气透平膨胀机组……一个个国之重器,近年都在四川研制成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指出:“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大势所趋,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必须依靠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实现动力变革和动能转换。”
走进位于四川德阳的东方电气集团国内首个叶片加工无人车间,生产区域宽敞有序,叶片加工黑灯产线、高温透平产线、智能仓储物流中心、生产数据中心有序布局,设备控制台和监控系统环绕四周。
“这里是东方电气集团数字化工程建设示范项目,国内首条叶片加工黑灯产线深度融合5G、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边缘计算、机器视觉等信息技术,集成高端多轴数控加工及智能设备,可实现24小时无人干预连续加工。”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叶片车间负责人介绍。
叶片智造只是四川创新求变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四川以企业为主体,牵头组建技术创新中心或创新联合体,让实验室牵手生产线,大力鼓励、包容颠覆性、前沿性、引领性创新,在重视“从0到1”创新的同时,铆劲“原点突破式”创新,更多科研成果加快转化为产业成品和发展结果。
在德阳,东方电气集团联合产业链上、中、下游近300家单位开展联合攻关,成功具备设计、制造重型燃机全部部件的能力,历时十几年攻关,自主研制国内首台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并实现商用。
在成都,通威全球创新研发中心于2024年6月建成投用,聚焦开展新型电池和组件技术、重要关键技术的研发与中试,在硬件条件、研发团队、研发成果等方面为下一代高效电池组件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持和专利储备。
在宜宾,我国自主研制的CF3核燃料组件2019年在亚洲最大压水堆核燃料元件制造基地——中核建中完成批量化制造,我国成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核燃料设计制造技术的少数国家之一。
…………
当前,四川装备制造具备高精度、多视角和大数据处理能力,引领国内装备制造行业数字化转型。东方电气集团全国重点实验室已建成国内最完善的材料数据库、部件试验平台集群和整机试验平台,基于此,我国成功突破重型燃气轮机及后叶片燃烧器等高端部件的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陆续掌握焊接技术、转子制造、耐热钢转子材料以及高温抗氧化涂层等关键核心技术。
向“新”转型,向“新”升级。四川正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开启新一轮建设重点,一条线是推动前沿技术的产业化落地,另一条线是推动传统产业的高端化升级。四川省科学技术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四川将充分发挥科技助推器作用,做好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三篇文章,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提质、增效,努力让老底子焕发出新活力。

产业集群助力新发展

新兴产业驱动新赛道

2024年11月19日,宜宾港。挂载四川企业制造锂电池集装箱的列车缓缓驶出,奔赴上海,宜宾与贵阳、重庆同步实现全国电动汽车动力锂电池铁路运输“零的突破”。
作为中国动力电池之都,宜宾已构建起从基础原材料到电池回收循环利用的全产业链生态,动力电池销量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占全国15%以上。2023年,全市动力电池产能达到180吉瓦时,动力电池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2024年,全市动力电池产业实现产值1058亿元、增长4.2%,全年动力电池销售128.3吉瓦时、增长33.18%,占全省85%以上、占全国16%以上。
传统产业迭代、新兴产业抢滩。在四川,以科技创新为引擎的现代产业发展方兴未艾。
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要依托制造业的独特优势,积极服务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高质量对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新布局。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前瞻部署未来产业,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建富有四川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位于宜宾兴港路东段的宜宾锂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党总支书记邓萍介绍,宜宾正在加快建设千亿级全球一流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借此机遇,该公司依托院士创新中心作为研发基地,紧跟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加快推动更高安全、更高性能、更低成本的先进电池材料研发创新并实现量产。
“2025年,我们将持续完善公司产业链规划和布局,整合优势资源,大力推进强链、补链工作,构建一个从矿产资源开发、先进材料生产到锂电池回收利用的全方位锂电产业链。”邓萍手指公司展板蓝图介绍。
近年来,四川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化工、先进材料等六大产业定位为支柱产业,积极推进质量提升和规模倍增计划,目前已培育出三个产值超万亿的产业集群、三个获国家认定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九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2023年,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实现6.1%的增速,其中晶硅光伏、动力电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宜宾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陶学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宜宾采取“产业发展双轮驱动”战略,一方面巩固和提升传统产业,另一方面加速新兴产业的成长,推动产业向以数字经济新蓝海和绿色新能源为核心的“一蓝一绿”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在此过程中,以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晶硅光伏、智能终端等为代表的绿色产业,已成为推动宜宾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动力电池之外,晶硅光伏是四川加快能源转型的另一颗“绿色心脏”。
四川拥有32家光伏生产企业和28家应用企业,全球光伏行业前十强中有6家在四川投资兴业。全省光伏产品综合产能排名全国前三,打造了从硅料到硅片,再到电池片、组件,以及光伏发电系统及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协同体系,形成全周期产业生态。2023年,四川光伏产业营收突破2500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的约14%。

千河汇聚成就全国水电大省

多能互补构建新型能源基地

四川是“千河之省”,水能资源丰富,雅砻江、岷江、嘉陵江、大渡河等众多河流纵横交错。截至2024年6月,四川省清洁能源装机达到1.17亿千瓦,其中水电装机1.02亿千瓦,规模和年发电量均领跑全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要科学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促进水风光氢天然气等多能互补发展。
位列“中国十三大水电基地”之首的金沙江水电基地,下游河段(攀枝花至宜宾)规划建设的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4个梯级电站总装机达4646万千瓦,规模相当于两个三峡工程。4座水电站发挥出联合防洪调度、增加航运效益、提高电站总体发电量等多重效应。
在四川和云南交界处,总装机全球第二的白鹤滩水电站,每年将来自金沙江的清洁水电源源不断送往华东地区,16台机组1天的发电量可满足1.48亿人一天的生活用电。
在攀枝花,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金沙江中游银江水电站首台机组于2024年12月31日投产发电。这座全国唯一在城市中心区布局的大型水电站,将推动攀枝花市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建设全国重要清洁能源基地。
在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总装机111.6万千瓦的大渡河硬梁包水电站首台机组2024年12月28日投产发电。这座国内装机容量最大的一站两厂房联合送出电站,每年可提供清洁能源超51.8亿千瓦时。
“大水电”之外,“水风光”互补正蓄势发力。
据《中国能源报》记者了解,雅砻江、金沙江、大渡河“三江”流域同样是“风光”资源富集区,四川目前正积极推进雅砻江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建设,预计建成后装机规模将达到约8000万千瓦。
该基地由雅砻江流域22级水电站、8座大型抽水蓄能电站、16个大型风电场、40个大型光伏电站组成,年均发电量约2000亿千瓦时,相当于四川省年用电量的一半。基地本阶段规划装机规模7800万千瓦,预计2035年全面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水风光一体化绿色清洁可再生能源示范基地。目前,雅砻江流域已建成7座水电站和一批新能源项目,已投产绿色清洁能源装机约210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1000亿千瓦时,累计贡献绿色能源超1万亿千瓦时。
江河奔流,绿动蓬勃;铁塔银线,赋能成渝;智造重镇,铸就重器;产业蜕变,创新铆劲……作为国家战略腹地,川蜀大地立足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底气、韧性和后劲,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促进中部崛起,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
记者手记

西部新增长极崛起后劲十足


文丨苏南


踏入群山环抱的四川盆地,重大工程、科技创新如春笋拔节,产业集群千帆竞发,绿色能源梦精彩绽放。


看数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蓝图上,2024年GDP高达8.6万亿元,彰显区域协同发展的强大效能。2024年300个重大项目清单,总投资约3.6万亿元,为区域发展注入磅礴动能。


看项目——一条能源“大动脉”,赋能成渝两地。川渝特高压工程“大、难、最”,380个足球场大小的空间和占地,高海拔、高地震烈度地区超常规设计施工。三项规模创我国一次建成特高压变电站之最,其成功建成投运实属不易。


看产业——六大支柱产业、三个产值超万亿的产业集群,多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彰显四川在产业链布局上的精准发力。尤其是光伏产业的布局发展,凸显一个全周期产业生态的崛起和雄厚实力。


看“智”造——借助数字化系统,东方电气集团汽轮机装机模块从月均约12个跃升至约20个,整体效率提升超40%。四川装备制造业不仅基础雄厚,还拥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并且创新能力强、科研院所多、人才储备丰富,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正当时。


8.6万亿元、300个清单、380个足球场大小……一个个数据里饱含着嘱托期待,见证着实干笃行。川蜀大地上,能源领域科技创新如火如荼,能源产业升级曙光初现,能源工程建设快马加鞭,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崛起为西部增长极动能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