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绿色能源博览会于本月7-9日在慕尼黑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启幕。
全文如下:
作为全球新能源领域的重要盛会,本届展会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近3000家参展机构,在19个主题展馆及户外展区集中呈现能源产业创新成果。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展团以约850家企业的庞大规模成为仅次于东道主德国的第二大参展国。
本届博览会由四大主题展会组成,其中以全球规模最大的欧洲光伏技术展最受瞩目,这也成为中国企业的主要展示平台。同期举办的还包括储能电池技术展、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展及智能电网技术展三大专业展览。展会新闻发言人伊纳·戈申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中国参展商近年来持续在光伏领域保持主导地位,今年更是在四大主题展区均有显著参与。
从参展名录可见,中国能源企业呈现出多元化特征,既包含隆基绿能、宁德时代等产业巨头,也有大量专注细分领域的中小企业。多家参展商在展前声明中强调,将通过创新技术推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解决方案。展会期间,主办方特别设置了能源系统数字化专题研讨,重点探讨如何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以应对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并网的挑战。
值得关注的是,欧洲本土能源企业正加大研发投入。德国光伏产业联盟将在展会期间发布最新行业报告,并就政策环境变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该组织负责人透露,将与新一届联邦政府就产业扶持政策展开磋商,力求重振欧洲光伏制造业。
根据最新贸易数据显示,2023年度中国向欧盟出口的光伏组件总值达197亿欧元,在生物燃料和风电设备领域也保持显著优势。行业研究指出,中国在光伏板生产环节较欧洲企业具有35%-65%的成本优势,在电池集成制造方面更是具备70%-105%的成本竞争力。面对全球市场竞争,中国新能源企业正加速海外布局:宁德时代在德国和匈牙利的制造基地已正式投产;远景动力位于西班牙的超级电池工厂正加紧建设;派能科技则完成了意大利生产基地的落成,并计划在欧洲多国设立分支机构。
德国能源专家在展前交流中普遍认为,欧洲能源转型进程需要与中国保持深度合作。他们指出,近期瑞典知名电池企业北伏的破产案例警示,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构建至关重要,而中国已形成从原材料到终端产品的全链条竞争优势。
国际媒体对中国新能源发展给予高度评价。德媒报道称,中国今年一季度风光发电装机容量首超传统火电,标志着其能源结构转型取得突破性进展。另据国际机构统计,中国2024年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达3.73亿千瓦,其中光伏占比约75%,这一数字分别是美国的8倍和欧洲的5倍,彰显出中国在全球清洁能源领域的引领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