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四川省产业与金融发展促进会

11月20日,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三大光储盛会之一“2025第八届中国国际光伏与储能产业大会”的重要平行会议——“氢储能与风光氢储车协同创新解决方案高层闭门研讨会”在成都世纪城会展中心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四川省产业与金融发展促进会(以下简称“产融会”)、开元咨询集团、通威集团联合主办,格罗夫氢能源集团承办,并得到双良集团、鲁能开源集团等单位支持。





多方代表共商氢储能与风光氢储车协同创新方案
会议以“多能互补消纳革命:破解弃风弃光困局的系统化路径”为主题,汇聚了政、产、学、研、金各界的50余位代表。与会嘉宾包括:

政府代表——自贡市自流井区投促局局长王波、张家界驻武汉招商联络处主任吴圣华等;

主办方代表——产融会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航天科技第七研究院研究员王曾文、秘书长安小静,开元咨询集团常务副总裁董劲松、首席资本官谭凯军、总裁助理潘军等;

学术界代表——碳中和研究院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李龙、开元经济创新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贺鑫、吉利学院产教融合处处长李姣楠等。

产业界代表——格罗夫氢能源集团董事长郝义国、四川华东电气集团董事长虞文权、四川新能电力董事长李声玖、广东方直集团董事长陈专、成都优晟美地科技董事长郭兴福、北京紫薇芯科技董事长徐培高、瞰川科技(成都)董事长刘龙飞、四川道诚科技总裁蔺曙光、氢启能源技术(成都)执行董事张强、山东鲁能开源集团副总经理张恒华、中自能源科技(成都)副总经理刘静林、楷德电子主任李龙华、基准方中执行总工程师龙宇等;

投资机构代表——深圳君丰资本董事长谢爱龙、梅花创投副总裁张永生、旭辉资本合伙人郑志敏等;

各方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搭建起系统性解决方案的高端交流平台,聚焦"弃风弃光"等行业痛点,致力于打破壁垒、促进跨领域资源整合与信息共享推动新型商业模式与产业形态的形成,为我国光储产业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群英汇聚,智慧激荡




图片

高位聚势

搭建高端平台,共破能源困局

图片

开元咨询集团首席资本官 谭凯军

会议由开元咨询集团首席资本官谭凯军主持。他指出,“弃风弃光”已成为制约绿电消纳与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瓶颈,本次会议旨在构建“政产学研金”多方协同的高端对话机制,共同探索以氢储能为枢纽、风光氢储车融合创新的系统化破局路径。


产融会秘书长 安小静

产融会秘书长安小静在开幕致辞中强调,破解“弃风弃光”困局需推动氢能与风光储协同发展,这不仅是技术课题,更是需要政策、产业与资本深度融合的系统工程。她介绍,产融会通过“政策、产业、金融、科技”四维协同整合“专家+产业+金融”三大智库资源,以“资本+智本”双轮驱动产业服务,本次会议旨在搭建高端平台,探索可落地的解决方案,共同助力能源转型与“双碳”目标实现。

图片

系统破题

从理论构想到落地实践

图片


格罗夫氢能源集团董事长 郝义国

在主题演讲环节,格罗夫氢能源集团董事长郝义国系统阐述了“氢储能与风光氢储车一体化”系统解决方案。指出,氢储能系统集负荷、储能、电源功能于一体,具备快速响应和热电联产等优势。格罗夫通过构建燃料电池、系统、整车三位一体的产业生态,掌握了氢储能发电等核心技术,并创新推出"风光氢储车一体化"商业模式,有效解决谷电消纳难题。这一系统化实践为破解弃风弃光困局、推动氢能产业商业化发展提供了清晰的实施路径和发展信心。


碳中和研究院能源研究中心主任 李龙博士

碳中和研究院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李龙博士提出"数智化零碳园区"系统框架,以绿色能源、能效提升、电能替代、余热利用、负碳技术和智慧管理六大模块为核心,通过多能互补与数智化管控平台实现能源系统优化,构建涵盖能源生产、输送、使用全过程的零碳解决方案,为产业园区绿色转型提供系统化路径。
图片

全域联动

多方共识凝聚产业合力

图片

在深度互动环节,来自产业链各环节的嘉宾围绕氢能发展路径、政策支持、技术突破与商业模式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产融会专家委员会主任

中国航天科技第七研究院研究员 王曾文

产融会专家委员会主任王曾文细介绍了产融会在促进产业与金融融合方面的平台作用回顾了氢能二三十年发展历程,指出当前新能源产业链生态正逐步完善,要进一步明确科技路线,推动产业迭代与能源革命。


四川新能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声玖

四川新能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声玖指出,氢能在大规模应用方面仍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巨大潜力。他建议与格罗夫等行业领先企业深化协同创新,共同聚焦技术突破与运输成本优化,在具备经济可行性的应用场景中持续深耕,加速商业化进程。


四川华东电气集团董事长 虞文权

四川华东电气集团董事长虞文权指出,在“十五五”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背景下,氢能储能是必然趋势,未来十年将是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他强调,当前亟需在国家政策支持下,集中力量破解储运瓶颈,为氢能的大规模应用铺平道路。


梅花创投副总裁 张永生

梅花创投副总裁张永生从投资角度指出,氢储能的发展需要构建具有持续经营能力的创新商业模式。他表示,基金将重点支持那些能够精准切入应用场景、并具备清晰盈利路径的氢储能项目,通过资本赋能加速其商业化落地。


旭辉资本合伙人 郑志敏

旭辉资本合伙人郑志敏提出,构建从上游到下游的产业链协同闭环,通过技术与政策的双向驱动,系统性提升氢能产业的市场化水平与自我造血能力。


深圳君丰资本董事长 谢爱龙


深圳君丰资本董事长谢爱龙指出,当前正处于布局氢能产业的战略窗口期。他强调,随着技术突破与市场机制的完善,氢能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展现出巨大的市场前景与投资价值。


吉利学院产教融合处处长 李姣楠

吉利学院产教融合处处长李姣楠指出,学院结合吉利氢能研发与应用的产业背景,在校企协同中,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构建了涵盖专业课程培训与定向培养的对口人才输送路径。


▲四川道诚科技总裁 蔺曙光

四川道诚科技总裁蔺曙光表示,玄武岩纤维新材料的应用,通过显著减轻氢能重卡自重,有效提升了氢储能的运输效率与系统经济性,为氢储能产业的商业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基础与装备支撑。


▲楷德电子主任 李龙华

楷德电子工程设计有限公司主任李龙华表示,公司正积极探索重力储能与氢能的技术耦合,旨在通过多技术路径的协同创新,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为能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互动交流环节结束,但与会嘉宾之间的深度对话并未止步。大家围绕新能源发展议题,在现场展开了密集的一对一交流,实现了从信息互通到资源对接的升级。这种自发的深度交流,充分体现了会议促进产业链各环节深度融合的成效,为后续实质性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思想交流,资源对接

图片

破局启航”到“融合致远”

释放协同创新新能动

图片


亮点一:高标定位

作为2025第八届中国国际光伏与储能产业大会重要平行会议,本次研讨会依托顶级行业平台,直面"弃风弃光"核心痛点,汇聚产业核心力量共商破局良策。


亮点二:全域联动

会议汇集"政产学研金"全生态参与者,覆盖新能源电力、储能、氢能、新材料及金融投资等完整产业链,实现从技术研发到商业落地的全链条深度对话。


亮点三:系统破题

研讨会突破理论探讨,明确提出以氢储能为枢纽的"风光氢储车"系统化路径,通过格罗夫谷电消纳、双良零碳园区等实践案例,展现可行的产业化落地模式。


亮点四:协同共进

与会各方坚定氢能发展战略决心,坦诚剖析产业瓶颈,在技术突破、商业模式创新、政策支持和产业链协同等方面形成高度共识,明确未来十年发展路径。


亮点五:跨界启新

从新材料应用、多能互补到产教融合,会议涌现一批跨领域创新方案,展现通过技术融合、产业协同破解发展瓶颈的巨大潜力,为行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图片

共创未来

凝聚协同发展共识

图片

此次会议标志着氢能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了“物理对接”到“化学融合”的质变突破。作为推动产融协同的重要平台,产融会将继续发挥纽带作用,深化“政产学研金”多方融合。本次研讨会不仅为破解“弃风弃光”难题提供了系统化解决方案更探索出一条以产融协同推动能源变革的可行路径。以此为起点,产融会将持续推动产业资源与金融资本的深度耦合,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贡献产业智慧,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注入持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