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七届中国国际光伏与储能产业大会


近日,美国《新闻周刊》网站在《马六甲海峡——这条战略航道会是中国的阿喀琉斯之踵吗?》中释放的信号:在发生地区危机时,美国和印度海军可以封锁该海峡。再次敲响了我国能源安全的警钟。



一只无形的手始终掐着中国能源“咽喉”

众所周知,马六甲海峡是东亚中日韩三国非常倚重的航运通道,数据显示,各国每天至少超过300艘油轮、舰船从马六甲海峡通过。而我国更是马六甲海峡的主要使用国,在高峰时期,我国对外贸易总运输量的85%都通过马六甲海峡运送。


更重要的是,马六甲海峡还是一条便捷的能源通道,也被称为中国能源的“咽喉”。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通威集团董事局刘汉元主席曾表示,近年来,我国每年进口原油超过2000亿美元,外贸依存度超过70%,其中80%需经过马六甲海峡。一旦马六甲被封锁,我们和非洲和欧洲很难进行贸易(成本太高)、我们将难以运输能源、中国制造的产品将运不出去或产生极高的运输成本。


如果马六甲真的被封锁,我们做好准备了吗?


打破能源“枷锁”的关键在发展新能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指出:“能源保障和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要加快推动关键技术、核心产品迭代升级和新技术智慧赋能,提高国家能源安全和保障能力。”这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着眼现实的深刻洞察,更是面向未来的深刻昭示。


在“两个大局”加速演进并深度互动的时代背景下,保障能源安全,至关重要。国际方面,当今世界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加,不断冲击全球能源供应链产业链稳定,能源市场波动加大,能源供应短缺加剧。国内方面,现在我国人均能源消费水平仅为经合组织(OECD)国家平均水平的2/3左右,未来一段时间我国能源需求还将保持刚性增长,保障能源安全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同时,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要发展实体经济,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



如何解开掐着“咽喉”的手?刘汉元主席多年来鼓与呼,并建议,加快推进汽车电动化、能源消费电力化、电力生产清洁化,加速碳中和进程,筑牢我国能源和外汇安全体系。大力发展清洁发电技术,打造以电为主的能源消费体系,对于提高我国能源供给韧性,掌握安全主动权具有重要意义。据估算,通过电能替代,到2050年,我国每年可减少进口石油和天然气3.8亿吨、1500亿立方米,能源自主水平大幅提升。


此外,他还建议,通过10到20年时间,实现我国能源增量的70%以上、存量的50%以上的可再生清洁化替代,在加快碳中和进程的同时,将国家能源供给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一劳永逸解决石油进口可能被“卡脖子”的问题,彻底实现我国能源的安全保障和独立供应,节省大量外汇支出,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国家战略安全保驾护航。


发展新能源,中国有资源更有制造的底气


我国发展新能源具备先天和后天的优势。在资源禀赋方面,我国西部、北部地区太阳能和风能资源占全国总量的80%,资源条件好、开发成本低,适宜集中式、规模化开发,是“风光无限”的能源宝藏。


在制造方面,世界领先的新能源技术、先进完备的全产业链体系,让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新能源产业中心。目前,我国供应了全球50%的风电和80%的光伏设备,水电、风电、光伏装机规模等多项指标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清洁发电体系。



储能方面,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3139万千瓦/6688万千瓦时,平均储能时长2.1小时,新型储能装机规模提前两年完成规划目标。新型储能凭借建设周期短、布局灵活、暂态调节能力强等优势,已成为应对新能源大规模并网和消纳的重要手段。在全球碳中和进程中,随着新能源规模的不断扩大,储能技术将成为全球科技争夺的高地。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刘汉元主席建议,未来,储能所扮演的角色绝不能与现在进行简单类推类比,构建以抽水蓄能、新型储能为主,电动汽车等其他多种储能形式为辅的综合性储能系统,能为大规模、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形成有力支撑,助力新型电力系统打造,推进低碳中国的建设进程。

推动光储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能源安全“压舱石”,也成为中国光储企业在新时代的责任和使命。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西部最大的光伏与储能行业盛会,2024第七届中国国际光伏与储能产业大会将于11月在四川成都隆重启幕。本届大会将聚焦光伏、储能产业发展,并举办分布式、光储等主题平行论坛,进一步聚合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力量,为中国光伏及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全球能源转型提速推进作出积极贡献。

本届大会将以更大的展览规模、更多的参展企业、更丰富的展会活动,规划举办各类同期活动超30场次,展览展示面积超8万平方米,预计将吸引参展参会企业超5000家,专业观众超8万人次。大会期间还将隆重举行“中国光储节”庆祝晚会等系列丰富活动,全体光储人携手并进,共同谱写中国光储新未来。